211高校为何跌疯?
就业竞争意识的全面觉醒
计划经济时期高校毕业生统一分配行政制度 毕业分配制度是1951年至1999年中国实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制度。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发布政策确立"统包统分"模式 ,采取行政指令性分配方式,毕业生无条件服从"集中使用、重点配备"方针。该制度在文革时期推行"四个面向"方针,通过上山下乡强化国家主导地位 。1987年启动"供需见面"试点改革,至1996年正式取消包分配制度 ,1999年高校扩招后国家完全退出就业分配 。该制度累计为国家输送1200万专业人才(1951-1998年数据),在特定历史时期保障重点领域人才供给。但存在岗位错配问题,1984年调查显示专业对口率不足60%。1999年高校扩招后,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完善,国家完全退出就业分配领域。展开剩余78%规划先行行,业至上。以终为始,专业为王,就业第一。
2025年的高考录取,相比于以往,表现出了更多的不同
首先是清华北大遇冷,在内蒙古,清华大学提前批法学专业录取分637分,10年来最低,北京大学在内蒙、陕西等多次征集志愿,不只清北,众多985高校在提前批专业分数也大幅度下跌。吉林大学在江西省物理类提前批最低分为576分……与之相反的,那些毕业就安排工作的招生项目备受青睐,浙江师范大学定向师范生最高投档线为679分,天津师范大学小学教育公费师范生最高投档线达680分。四川省二本的省级公费师范生有的录取分已然超过600分,也有的学生为了获得体制内的工作直接报考定向西藏就业升学项目……另外,社会上也出现了“本升专”的现象,就是本科生、研究生不好找工作,再去读一个大专,然后找到合适的工作。
这一冷一热,鲜明地映照出了考生家庭的就业竞争意识的全面觉醒。
太不容易了!经过了整整31年的漫长等待,考生家庭的求学观念终于跟上了时代的步伐。
实际上,时代的变革早在31年前就完成了布局,那是1994年的高校招生并轨。从1994年以后,大学生基本上都实行了自费上学、自主择业。这样的体制环境就已经要求学生在升学的时候关注就业的问题。然而,传统的上好大学、找好工作的观念积重难返,太多的人还是为了追求所谓的名校,造成了太多的遗憾。
就业问题本身就联系着孩子的前途和命运,然而长久以来,由于我们实行统包统配的计划经济升学就业政策,导致大家形成了一种思维惯性,以为好学校、高学历就意味着好工作。于无声处听惊雷,现实早就不是原来那个样子了。学生之间的竞争,不仅是考试成绩的比拼,更是学业规划意识和学业规划能力的竞赛。学生选对了专业和学校,并做好学业规划,未来发展就会比较顺利;而如果没有做好学业规划,选错了专业和学校,未来之路就会比较坎坷。就像前面提到的“本升专”,看起来好像是人们对于个人发展的理性回归,实际上是我国教育领域缺少了学业规划这一重要环节的集中表现。如果学生在初中升学或高中升学的时候,认真做好学业规划,在深入分析未来人才市场需要和自身特点和基础上,选择合适的升学项目,那么就避免了本科毕业又去报考专科的个人损失,进而提高个人发展效率。
透过现象看本质,这里郑重提醒一下中小学的家长们,你们没有必要在孩子的提分问题上过于焦虑了。因为现实已经清晰地告诉我们:好前途并不是用好分数换好学校、高学历得来的。我们应当重点关注的是孩子的道德品质、身心健康以及发现他们的兴趣爱好,带领孩子走向自然,走向社会,寻找自己的理想,然后规划学业,为未来就业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。进而通过优质就业自立于社会,并向自己的人生理想不断迈进。
同时,我们也提醒高考生以及大学生的家长朋友们,不能再像过去那样:孩子考上大学后就放任不管了。以为后面的学习和就业是孩子自己的事情。绝对不能再这样了!因为现实也非常清晰地告诉我们:现在考上大学不像过去包分配、包当国家干部、意味着优质就业。现在考上大学,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的就业问题还没有着落。而学生本身对自己、对社会以及就业市场懵懵懂懂,完全靠学生自己去拼的话,很有可能碰得头破血流。家庭甚至家族都要为孩子的前途和命运提供必要的支持。这就是大学阶段的学业规划和就业指导。家长和亲朋也可能并不了解大学规划与就业的问题,但可以把这一工作委托给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的学业规划机构。他们的专业工作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学业的成功和优质的就业。来源:网络
发布于:山西省国内可靠的实盘交易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