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上次的讲述中,我们提到了巴里坤这座位于西北的战略要地。它是清朝在新疆的关键军事基地,掌握着通向整个西北的咽喉要道。当时,巴里坤已经面临穆斯林叛军的围攻,数万叛军在妥得璘的指挥下,迅速逼近。眼看局势越来越危险,援兵无望,守将文麟决定主动出击,尽管讷尔济和何琯是否出谋划策,史书没有记载,但文麟的决策注定了这场战斗的关键。
文麟为何敢冒险迎战呢?虽然清军人数远远少于敌人,然而巴里坤的军事资源和战略意义决定了他必须作出此举。巴里坤作为清朝的军事基地,囤积了大量的武器和弹药,这为文麟带来了极大的信心。通过对部队的整顿,他的战斗力得到了明显的恢复。文麟认为,固守孤城只是无奈之举,主动占据外围有利地形,构筑防线并寻找机会主动出击,才是能够摆脱困境的最佳选择。
尽管穆斯林叛军人数众多,文麟却认为他们的战斗力并不强。他分析称,叛军中,除了部分前绿营的职业穆斯林士兵外,大部分是由无经验的杂兵组成,战斗力相对较弱。文麟认为,只要摧毁了敌军的主力,其余的乌合之众自会土崩瓦解。因此,他决定迎战。
展开剩余69%1865年6月15日,叛军骑兵先锋从哈密方向出现,与文麟的军队相遇,战斗正式爆发。穆斯林叛军首先派出了骑兵进行冲击,然而文麟早有准备,占据了有利的地势,并布置了十多门火炮。凭借密集的火力,清军成功击溃了叛军的骑兵。随后,穆斯林叛军的步兵加入了战斗,但他们的攻击同样未能突破文麟的防线,面对疯狂喷射火舌的火枪和大炮,他们的进攻逐渐陷入困境,最终开始退却。
此时,文麟认为叛军溃败,决定指挥全军出击,想要一举击溃敌军。然而,他万万没想到,这其实是敌军设下的陷阱。马升,这位曾在清军服役、拥有丰富战斗经验的叛军将领,早已看出了文麟占据有利地形的优势。他知道正面进攻难以取胜,于是决定采取诱敌之计。马升的策略是通过假装撤退,引诱文麟的部队离开坚固防守的阵地,进入敌人的包围圈。
为了使计策更具可信度,马升并没有一开始就迅速撤退,而是持续发动猛攻,造成假象,使文麟误以为敌军已经溃败。当马升决定撤退时,他命令叛军故意留下大量尸体,进一步迷惑敌人。果然,文麟未能识破这一计,急忙指挥全军出击。
然而,刚刚追出阵地不久,文麟就发现自己陷入了敌人的夹击之中。穆斯林叛军的部队开始从两侧迂回,文麟意识到自己中了敌军的圈套,立刻命令撤退。但由于慌乱,部队的阵型变得混乱不堪,士兵们相互推挤,难以恢复秩序。尽管文麟拼尽全力想要重新组织队伍,但已经为时过晚。最终,他带领未被包围的部分骑兵,勉强逃入附近的沼泽地带,才暂时摆脱了追兵。
这场败北使得巴里坤的局势更加岌岌可危。何琯守卫巴里坤汉城,他很快便察觉到,穆斯林叛军的主力已经压境。成群的敌军如潮水般涌来,手持刚刚缴获的清军大旗,骑兵的长矛上甚至插着一颗颗人头,场面骇人听闻。看到这一幕,城内的守军无不感到恐惧,街道上满是慌乱的难民,大家的情绪低落,甚至连哭泣的力气都没有。士兵们意识到,他们的命运已经注定,他们正静静地等待着这场噩梦的最终降临。
此时,巴里坤的清军只剩下不到2000人,面对敌军如潮的攻势,城内已是死气沉沉,所有人都意识到,只有彻底抵抗,才有一线生机。可是,是否能够逃脱这一劫,巴里坤的命运已经不再掌握在他们的手中,黑暗已笼罩一切。接下来的结局,将如何发展呢?敬请关注,下一篇将为您揭晓更多的细节。
发布于:天津市国内可靠的实盘交易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