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|读商时代(中访网旗下品牌)
近日,广州市属国企珠实地产的一项举措引发了广泛关注——旗下7个主力楼盘高调启动“保价行动”,承诺“买贵补差价”,保价周期横跨数月,直至2025年12月31日。这一行动,看似简单的价格保障承诺,实则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市场逻辑与企业考量。
从市场数据来看,7月的广州房地产市场略显疲态。克而瑞数据清晰地表明,一手住宅网签量环比下滑近25%,仅为4787套;二手住宅网签量也未能幸免,环比下滑9.39%,降至8926套。这样的数据无疑显示出市场的观望情绪浓厚,购房者在房价走势不明朗的情况下,出手愈发谨慎。
珠实地产此次“保价行动”覆盖了天河、荔湾、白云、增城四区的7个主力楼盘,如珠江天河都荟、珠江花城等知名红盘。具体规则为,2025年8月8日至10月15日认购的指定房源,若后续出现降价,购房者可申请对应价差的同等价值补偿,最高金额为20万元物业管理费。但深入探究,这一“保价”并非毫无门槛。首先,天河都荟项目被排除在优惠之外;其次,补偿形式仅限物业费等非现金形式,这意味着购房者即便获得补偿,也只能用于物业费的缴纳,而不能直接获得现金补贴;再者,申请补偿时需提供“有效材料”证明降价事实,而对于何为“有效材料”,细则却由各案场自行掌握,这无疑增加了购房者维权的难度。
展开剩余51%同策研究院联席院长宋红卫指出,保价行为本质上是企业的营销策略。从过往案例来看,这种策略确实对部分刚需群体有吸引力,为他们提供了一道心理保障。然而,保价行为仅能保障项目销售价格,无法抵御二手房市场的价格波动。一旦购房者将房产再次出售,其价值将完全取决于二手房市场的行情。因此,项目本身的内在价值,如地段、配套、品质等,才是保价承诺能否真正兑现的核心因素。
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分析称,“保价”策略给购房者吃了一颗“定心丸”,且多个楼盘联动保价,比以往零星项目保价更具影响力。此次主要赔偿措施为补贴物业费,对开发商而言,执行难度相对较小。从推进的迫切性、宣传手段和参与项目来看,开发商确实展现出了一定诚意。对于深耕某一区域的央国企来说,这也是一种有效的营销手段,既能稳定市场预期,又能提升企业形象。
回顾近两年,此类自发性保价行为在房地产市场中愈发常见。在广州,越秀地产曾两次推出“保质、保价、保换”政策,覆盖琶洲南TOD等核心项目;保利则通过加推等方式,试图传递价格企稳信号。在深圳,满京华·金硕华府、华润润曦府和润晖府等楼盘也纷纷出台保价协议。这一系列现象背后,是市场供需关系的深刻调整以及购房者对房价走势不确定性的担忧。
部分核心城市7月以来市场表现疲软,成为企业和政策端加码的重要原因。据广州安居客数据,7月广州总网签数量环比下降29.6%;网签总面积环比下降35.8%。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,购房者对房价转弱的预期增强,买房决策周期明显拉长。下半年,二手房挂牌量迅速攀升,价格明显回调,新房与二手房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,市场迫切需要如保价措施这样的“强心剂”来稳定信心。
但保价承诺的实际约束力也备受质疑。从法律层面看,多数保价协议仅作为宣传材料存在,未被写入购房合同。这意味着开发商可随时以“未盖章”“口头承诺无效”等理由规避责任。一旦未来房价真的下跌,业主很可能面临索赔无门的困境。因此,购房者在面对保价承诺时,不能仅仅被其表面的优惠所吸引,还需深入了解保价的具体细则、法律保障以及项目的实际价值,谨慎做出购房决策。
发布于:四川省国内可靠的实盘交易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